红双喜高级顾问,上海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上海红双喜股份公司原董事长、原上海乒乓球厂厂长。
“一切都很熟悉,桌上的那套茶具还是我留下的。”一走进位于红双喜大厦8楼的董事长办公室,黄勇武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的确,对曾经在这里奋斗过40余年的黄勇武而言,“红双喜”这三个字的意义,太特殊了。
从17岁进入工厂当学徒,到63岁从董事长的职位光荣引退,黄勇武为红双喜这个品牌的复兴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谈及成功的原因,黄勇武笑着说:“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大概就是因为自己骨子里的‘不安分’吧。”
在黄勇武看来,红双喜这个品牌的60年历程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1959年到1995年,在这个阶段,红双喜研发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二个阶段从1995年开始,通过合并工厂后的管理制度改革、产品创新,让企业实现“从弱变强”。在这个阶段,红双喜在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及企业盈利能力等多个方面,均达到行业世界第一的高水平。
在黄勇武看来,红双喜能实现“逆袭”,主要是把握住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改革之前,红双喜是个一穷二白的小企业,除了几间厂房,其他什么都没有,甚至有一段时间连员工薪水都发不出来。改革开放后,我们开始搞市场经济,搞合资,并且逐步做大做强。”说完这句话,黄勇武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神色。可以这么说,红双喜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这位勇敢者超前的管理意识和大胆的创新举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在红双喜的角色,其实更像个培训师。”谈及在企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黄勇武的回答简洁明了。但“培训师”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里,却包含了无数的艰辛和挑战。
1995年,拥有红双喜商标使用权的四家体育企业;原乒乓球厂、球拍厂、体育器材一厂和体育器材三厂合并,组成了红双喜体育用品总厂,黄勇武成为总厂负责人。当时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如何度过合并后的阵痛期。
“当时四家单位的效益有高有低,职工收入自然也有些差距,合并后,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制约总厂发展,因此我就下决心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黄勇武清楚,这是个“得罪人”的决定,但也是个必须做的决定。“当时市场经济已经开始深入,老一套的生产和管理模式肯定会被淘汰,所以红双喜一定要敢于改革。”不久,总厂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张张公告,“一事一目标”“项目负责制”等新鲜词汇出现在员工们眼前。“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激励。”黄勇武说道:“当时我们的模式就像‘揭皇榜’一样,觉得自己有能力的员工接了单,只要目标达成了,到我这里领奖励!能者多劳,自然也多得。”这位老“红双喜人”记得,有一位员工揭了榜,完成了目标,从他这里领走了一笔接近五位数的奖金。“20世纪90年代,那可是巨款啊!”黄勇武回忆道,“看着身边人‘名利双收’,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效率,自然就会好了。”
其实自创立开始,红双喜就一直秉持“产品是企业命根子”的原则,只有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才有可能实现打响品牌的目标。为了能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开拓市场,红双喜在20世纪90年代初与日本的尼塔库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当时刚好尼塔库他们需要在中国寻找器材生产工厂,以解决生产供应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销量,我们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机遇。”其实那个年代的红双喜产品,已经可以轻松通过国际乒联的技术检测,技术指标分数第一,且市场价格比同类型的竞品更低。但奇怪的是,当时的运动员们在试打后,反而对尼塔库青睐有加。“我们的球能够以高分通过检测,却不被运动员普遍接受,我就想我们的产品不能光看数据,要以运动员的要求为标准,要做最好的球,一定要从(当时的)业界领头羊那里学习精髓,然后超过他们。”如今说起这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历,黄勇武依然心潮澎湃。
然而黄勇武的“学习之旅”远比想象中的要艰辛。虽然尼塔库与红双喜属于“合作共赢”,但对方却始终不愿意将乒乓球制作中的某个核心技术要点与数据进行共享。“我第一次去日本(尼塔库总部)考察的时候,他们说停电,参观不了;第二次去的时候,他们在模具外面套了一层保护膜,说是机器在维修,还是不给看。”说到这里,黄勇武忍不住笑了起来。连续两次无功而返,让不安分的黄勇武开始反思,“普通员工这边不行,想要学到更精髓的技术,还是要搞定对方的社长”。确立目标后,黄勇武马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公关”。
很快,他就得知了一个重要信息:日本企业的社长对中国的历史和戏曲兴趣浓厚。于是,他决定以此作为突破点。为了实现让企业腾飞的目标,当时已近不惑之年的黄勇武,将学生时代读过的中国史从头到尾重新通读了几遍。皇天不负苦心人,黄勇武的努力,最终打动了尼塔库的社长。当他再次出现在日本时,两人已经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人很好,还带我到当时最贵的东京银座吃饭,帮了我们很多。”自然地,黄勇武和红双喜也顺利了解了技术要点与数据。
顺利结束学习之旅的黄勇武,在产品研发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我(那时候)经常到生产车间去,而且一待就是很久。”奠定了红双喜崛起之路的黄勇武曾不止一次强调,“只有充分了解生产的每一道工序和情况,才能在出现问题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继而拿出更好的产品。”因此,对生产过程、成品质量甚至是职工的操作手法,黄勇武都有着几近苛刻的要求。“车间的工人们其实不太想在工作的地方看到我,因为怕被我‘捉扳头’。”用黄勇武的话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免费高清体育直播才让红双喜的产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乒乓器材的代名词。“我那时候一直跟他们说,要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产品,这也是红双喜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黄勇武如是说。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对企业来说,能真正进入市场并且受到认可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我们的产品质量好,价格又有优势,可国际上没人知道,没人使用,那有什么用啊?”当时的黄勇武已经认识到,只有拓宽产品的销路,在国际上打响名气,红双喜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于是,在那个开放程度还相对有限的年代,不安分的黄勇武开始了新的尝试。
20世纪80年代,黄勇武开始规划红双喜的“走出去”之路,但受限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他的几次计划都没能转化为现实。直到80年代末期,红双喜在偶然间迎来了一次新机遇。“当时在香港有个洲际比赛,我认为那是个扩大产品市场的机会,本来想在赛场外搞个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计划眼看又要落空了。”这个时候,一位来自香港的商人向红双喜抛出了“橄榄枝”。“他跟我们说,想借着比赛的机会跟我们合作,想在赛场外设个销售点,代理我们的胶皮。”这一如今已司空见惯的模式,在当时可谓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勇敢的黄勇武最终依然顶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接受了这个提议。“我要让产品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和认识红双喜,所以决定赌一把。”就这样,红双喜的产品第一次出现在了国际市场,成为首个走上国际营销之路的中国品牌。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乒乓球队的重新崛起,国内品牌也渴望赢得更大的空间。但前进路上必定充满波折。黄勇武和红双喜,就曾因为一句问话,与奥运会擦肩而过。
1992年某个春日的凌晨,黄勇武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几分钟后,兴奋的情绪让他睡意全无,脑海中也慢慢浮现出一个全新的计划。“当时来电的,是徐寅生主任,他问我:‘巴塞罗那奥运会,用你们红双喜的球,有没有兴趣?’听到这里,我一下清醒了。”黄勇武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通电话的每一个细节,“徐主任说,你们这里可能要出点钱,大约20万美元。”第二天一早,黄勇武立即提交了相关申请,“当时距离投标截止日很近了,不一定能赶上,我也就当是在为四年后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做准备”。当时的体制,外汇管控很严,虽然各方积极配合,相关人员一周后来到公司总部,经过一系列审查后,表示可以提供款项。正当黄勇武准备庆祝的时候,却被对方一句话问住了,“当时他们问我:‘这款项什么时候能回收?’我听完一愣,赞助钱给掉就给掉了,不是卖产品,怎么能确定款项的回收时间呢?当时那感觉就像刚准备大展身手,突然被浇了一盆冰水,从头凉到脚。”巴塞罗那是无缘了,直到2000年,红双喜乒乓球正式成为悉尼奥运会的比赛用球,幸福来得有点迟。
用黄勇武自己的话说,他在红双喜工作的那些年,审美是他的优势。“我1972年到外面去读了设计,回来之后继续在红双喜工作,所以在器材的设计方面可能比其他人好一些。”那些年,从球拍握柄到产品包装,出自黄勇武手里的精美设计不计其数,但要说最著名的,还要属彩虹球台。而这个如今被许多人视为经典的灵感,其实最初是从饭桌上得来的。
21世纪初,伴随着小球变大球等新政的实施,新一轮的器材革新来袭,乒乓球运动由此步入新时代。但与海绵、胶皮等产品的不断“新陈代谢”不同,球台的设计并没有多少变化,这让不安分的黄勇武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当时我正和楼世和吃饭,讨论着设计一个中国风球台的设想。”黄勇武回忆,最开始的方案是将“灯笼”放入球台,但由于空间和审美方面的问题被否决。“后来我们聊着聊着,就谈到了赵州桥,那是中国经典的拱形造型。”黄勇武很快发现,相比灯笼,这一方案的可操作性更高。“当时我们面前,摆着一个筷架,我随手把它翻过来,看起来也有了桥的样子,这也是一种巧合。或者说是灵感吧。”黄勇武笑着说。
在红双喜合并整整10年后的2005年,黄勇武又成功带领这家老字号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为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活力。2007年与李宁的强强联手,再次让红双喜走进了新纪元,一系列现代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了,激励制度、ERP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谈及这两次变革的感受,黄勇武由衷地说道:“我总跟这里的朋友们说,企业想要发展,需要有变革的勇气,市场的环境一直在变,如果你不变,就只能被淘汰。”有“破”有“立”,既要有创新,还要通过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
2007年李宁公司成为红双喜公司的大股东,出于信任和尊重,让黄勇武继续担任董事长,直到黄总退休,李宁才出任红双喜董事长。2012年伦敦奥运会,黄勇武(左一)、李宁(左二)、楼世和(左三)、张向都(右一)一起为中国乒乓球队加油
在黄勇武看来,勇于变化,也是几代红双喜负责人传承下来的精神。1986年,因为职务调动的关系,他本来有机会到上海体育器材三厂担任厂长,但却主动提出来担任乒乓球厂的副厂长,“当时跟各方面都挺熟,接触下来觉得乒乓球厂的厂长陈德凤脑子聪明,行业里企业管理水平最高,就想着跟着他学习”。事实证明,他的确从师父那里学到了不少精髓,并学以致用,带领红双喜在乒乓球领域,打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在红双喜工作的那些年里,黄勇武也和当年的陈厂长一样,通过各种方式将企业精神传承了下去。现任红双喜总经理楼世和,就是黄勇武最亲密的下属和搭档。两人合作多年,一同帮助红双喜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很多时候,真正细节的事情都是他在处理,我只是最后把把关。”黄勇武笑着说,“楼世和业务能力强,情商比我高,智商也比我高,我一直说红双喜的这根接力棒,他肯定会接好的。”
整个采访过程中,黄勇武提到最多的词汇,是感谢。他感谢所有员工的付出,感谢中国乒协和国际乒联,感谢运动员们的支持,感谢在企业改革改制中给予支持的领导和朋友们,感谢红双喜给了他现在的生活。当然,他也要感谢自己那颗一直不安分的心,正是凭借这份不安分带来的勇气,帮助他和红双喜共同挑战一个个难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