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0月召开的第十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播电视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播电视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对于新时期的广播电视工作,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在1981年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决定把建设彩色电视中心列为国家“六五”计划的重点工程。1982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出决定,撤销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广播电视部。
新闻节目率先改革,从指导思想、节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增加新闻节目的次数,延长节目播出时间,进一步提高新闻时效。正式创办于1978年1月1日的《新闻联播》,经过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并采用先进的制作手段和传送手段,其影响不断扩大。从1982年9月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新闻报道首先通过《新闻联播》发布,这就更加强了《新闻联播》的重要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新闻栏目不断增多,电视新闻的信息量和播出量也不断增多。1980年5月开办了《观察与思考》栏目,对社会上敏感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和评述。从1984年起,又先后增办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英语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早间新闻》等。8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每年只播出新闻三四千条,到80年末,已增加到两万条左右,90年代初,每年播出的新闻,包括国际新闻在内,已达到四万条左右。电视新闻节目已成为人民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1984年10月1日,为检阅改革开放的成就,庆祝建国35周年,首都人民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群众和焰火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全力以赴,动用5辆转播车、23台摄像机、14套微波设备,采用二级导播方式,利用微波干线和卫星向全国直播庆典实况,并通过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空的国际通信卫星向世界传送阅兵式和群众的实况,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树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
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将新闻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大会政治报告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党务政务活动的报道”、“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根据这种精神,中央电视台首次对党代会的开幕式、闭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对新当选的五位常委会见中外记者进行了录像报道。同时,在10天会期中播出67条新闻,13个专题,总计播出25小时15分钟。如此大量、集中、迅速的现场直播和现场报道,增进了亿万观众同人的交流,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为了适应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形势,中央电视台从1985年元旦开始,在第二套节目中创办《经济生活》栏目(后改名为《经济半小时》)。《经济半小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不断地改进,逐渐办出特色。节目收转范围由最初的几十个城市发展到1430个市、县。
无插件直播
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央电视台以东道主电视机构的身份,主持了亚运会电视转播工作。通过与16家地方电视台联手,实况转播307场次,提供国际讯号达950小时,国内播出335小时,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普遍称赞。
社会教育节目经过一段时间恢复之后有了很大发展,各种专栏异彩纷呈,以其内容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吸引了大批观众。其中《祖国各地》、《神州风采》、《为您服务》、《文化生活》、《世界各地》、《动物世界》等都曾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电视教育节目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电视大学得到恢复,各类教学节目由“课堂加黑板”的简单形式向形象生动的多样形式演进。《跟我学》等语言教学节目在形象教学方面有不少突破,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象性节目也相应有了发展。少年儿童节目逐步实现了按年龄段划分栏目,1991年12月又创办了青年栏目,形成了较完整的布局。少儿节目在题材、品种、样式方面有不少创新,其中中学生智力竞赛、儿童电视剧和译制动画片等较为突出。
大型系列专题片、纪录片的丰收,是这一阶段引人注目的现象。《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唐蕃古道》、《长征·生命的歌》、《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的相继播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中央电视台赢得了荣誉。
一、电视文艺栏目化。以往,文艺节目以剧场演出实况录像为主,以单个节目播出为主。实行栏目化并设立节目主持人,使电视艺术加工由粗放到逐步精细,由刻板到比较生动活泼。1984年创办的带有综艺特征的栏目《周末文艺》、《戏曲欣赏》、《曲艺与杂技》、《百花园》等,为今天丰富多彩的文艺栏目奠定了基础。
三、各类电视文艺竞赛节目的举办。从1984年中央电视台联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举办第一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始终未曾中断。此外,还成功地举办了《全国戏剧小品比赛》、《全国专业相声比赛》、《中青年京剧演员大选赛》、《“桃李杯”中国舞邀请赛》等等。
电视剧经过一段时间复苏之后,从1984年起获得了迅速发展。1983年10月,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成立,1984年成立影视部。到1992年年产量已达到5000多部(集),中央电视台择优播出,在电视节目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并出现了一大批像《新岸》、《凡人小事》、《蹉跎岁月》、《红楼梦》、《西游记》等优秀作品。
从1985年起,中央电视台全部节目实行栏目化播出,众多栏目相继采用主持人的形式。早在80年代初,一些节目和栏目就尝试设立主持人,并获得了成功。当时,以沈力主持的《为您服务》栏目最具代表性。随之,一大批优秀主持人节目和栏目涌现出来。如赵忠祥、杨澜主持的《正大综艺》,宋世雄主持的《体育大世界》,倪萍主持的《综艺大观》,敬一丹主持的《经济半小时》,鞠萍主持的《七巧板》,肖晓琳主持的《观察思考》,汪文华主持的《曲苑杂谈》,王雪纯主持的《环球》等。1993年后,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深化,主持人与编、采结合得更加紧密,并涌现出一批“记者型主持人”,如敬一丹、水均益、白岩松、方宏进等主持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等。此外,较有影响的节目主持人还有陈铎、高丽萍、刘璐、朱军等。
1983年5月,在国家财政仍不宽裕的情况下,彩电中心即开工兴建,历时4年,1987年底竣工。1988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迁入新建的彩电中心。彩电中心使用面积8万多平方米,拥有大小演播室22个,其中最大的演播室为1000平方米。同时,还引进了大量的电视技术设备,使中央电视台节目制作和播出能力大大加强。彩电中心的建成和使用,是中央电视台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从80年代初开始,新闻采访的节目制作逐步向电子录像方式过渡。电子采访设备声画合一,实现了同期声采录。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实现了节目播出录像化。1984年7月引进的电视节目播出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投入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播出质量。1985年8月,中央电视台租用通信卫星传送第一套节目,从而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微波线路传送节目的局限,形成了由天上卫星、地面微波相结合的实行四级混合覆盖的全国电视传播网络。过去微波线路不及的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也可通过卫星地面接收站,收看到中央电视台当天的节目。1988年4月,中央电视台开始利用中国自己发射的通信卫星传送两套电视节目。1991年10月,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又通过亚洲一号卫星进一步扩大了覆盖,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观众都能通过卫星接收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
1984年,建立了台编委会,负责统一领导组织电视宣传工作,加强节目的选题规划,加强重大宣传报道的组织和协调。1985年又成立了台技术委员会和台行政办公会,分别加强了对技术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领导。
这一时期,中央电视台的职工队伍不断扩大,1979年全台工作人员只有700多人,到1992年已达到2000多人。1978年至1992年是中央电视台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节目宣传、事业建设、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1992年以后新的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