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文字寥寥数语,即可在技术的加持下自动生成逼真视频?日前,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发布了视频生成新模型Sora的多部作品,普通人输入文字就能一键“混搭”,不仅视频流畅、运镜丝滑,而且画质逼真、细节精良。
如果说去年爆火的ChatGPT志在“读万卷书”,模拟人类的思维世界,眼下技惊四座的Sora堪称“行万里路”,尝试对整个物理世界全景式再现。所思即所见,无中能生有,Sora不需要复杂的3D建模,也没有繁琐的逐帧渲染,输入一句话即可呈现画面,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百年前提出的“语言图像论”,即“句子是实在的图像语言”。Sora横空出世,大幅降低了编辑摄制的技术门槛,让“人人都是导演”成为可能。试想,若翻开浩如烟海的古籍,把古老的文字输入指令框,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再现,人类文明或许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当然,硬币有两面。常言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人工智能建构的世界中,真实与虚拟的边界却日渐模糊,甚至正在被技术消解,难怪有网友惊呼,“Sora太逼真了,现实已经不存在了”。假作真时真亦假,人工智能难免存在着被滥用风险,甚至对伦理、法律和知识产权带来冲击。Sora究竟是“阿拉丁神灯”还是“潘多拉魔盒”,未来尚需时间检验,我们既得对新生事物给予足够的包容,也必须在一日千里的技术进步中“系好安全带”。
有人说,技术是一种力量,每一次运用都会带来一个新的“可能世界”。从人类首次发现“时空涟漪”引力波,到AlphaGo多次击败围棋高手,大到浩渺太空中探测器登陆火星,小到原子级生命科学成果频出……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在重塑整个社会的文明形态。一位科研工作者这样说道,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戒慎恐惧,这不是“懦夫的胆怯”,而是“智者的谦卑”。科技带来进步的同时,附着在科技成果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伦理意义越来越凸显。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而言,诠释科技成果的意义,与促进科技突破本身同样重要。
正因如此,OpenAI公司表示,已关注到安全性问题,未来将在Sora输出的视频中应用内容追溯技术,以鉴别是否为AI深度伪造视频。去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近年来,我国生成式大模型密集“上新”,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生产生活。给现在和未来构筑一条安全抵达的通道,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春节期间,郑州博物馆一位保洁阿姨,主动为游客介绍展出文物。因为讲解得头头是道,引发点赞关注。有网友评价:知识以一种不容抗拒的方式,进入了我的脑海。文化场所,珍族记忆,荟萃文明之光。徜徉其中,总能碰到几位对馆藏、建筑等相关知识,信手拈来的“扫地僧”。欧洲杯在线直播厦门市博物馆保安杨贵宝,坚持每天背古诗词,说起历史故事滔滔不绝,获得南京大学教授夸赞。北京颐和园保洁员张旭,对园内古建筑如数家珍。热情为游客指路,提供咨询、帮扶等延伸服务。因为崇尚知识、真正热爱文化,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平凡岗位上,找到更多工作的意义与乐趣。“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热爱的效力最持久,坚持的过程最动人。不囿于他人成见,勇于破除自我设限,积极向上、踏实前行,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将普通的日子,过成闪光的样子。
春节档热度节节攀升,观影、打卡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些不文明观影行为,再次引起了讨论。其中,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屏摄”。这并非一个新词,早期一些影片所谓的“枪版”,多是由此而来。
种种担忧,在现实中确实有一定的印证。比如,随着《热辣滚烫》影片上映,主创减肥成功的摄屏图片在社交平台上广为流传,让还没有前往影院的观众早早失去了惊喜,也弱化了随着主角一起成长的感动。再如,电影《灌篮高手》上映时就遭遇了大批观众晒出电影片段打卡“爷青回”,导致许多人“在朋友圈就看完了高潮”,片方为此发出了呼吁不要盗摄的倡议书。由此可见,当个人的分享在庞大的观众基数下形成“信息的洪流”,就可能对影片上映造成影响。
应该看到,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打卡、纪念的诉求可以理解。但从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弥合分歧、凝聚共识,才能保驾护航。这或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举办主创团队映后见面会,与观众近距离交流;影院设置观影打卡墙,让观众可以合影拍照;推出电影周边、纪念票根等产品,可以随身带走……类似举措,为观众满足互动打卡热情提供了更多选择,不失为有益尝试。做好宣传引导,以更合适的情感出口取代屏摄,才能更好满足多方诉求,把电影产业的观众基础夯得更实。
前不久,国家版权局官方微博发布了保护电影版权公益广告,其中明确指出“观看过程,放下手机,不要屏摄”。热情不容辜负,体验应有保障,权益不容侵犯。惟其如此,才能实现良性互动,助力行业发展。
一曲英歌乘风舞,节庆最强气氛组!在英国伦敦6分钟的快闪表演,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围观拍摄。春节期间,国家级非遗英歌,再次出圈,顺利出海。舞者们脸涂油彩,和鼓而舞,步伐铿锵,气势如虹,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英歌,是广东潮汕地区的特色民俗。表演形象源自中国古代名著《水浒传》。传承超过300年的非遗艺术,近年来,不断改进表演形式和内容,进校园、开慕课、做文创,持续迸发崭新活力。现在,潮汕很多英歌队,都有自己的视频账号。不少年轻人,受到老一辈舞者的熏陶,选择拜师学艺。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不管是与旅游、服装等行业跨界融合,还是用好直播、短视频等营销手段,找到传统与潮流的契合点,让非遗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现代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不断绽放时代新韵,为大家提供更多心灵滋养与精神力量。
对于热门目的地来说,在现有硬件设施条件下,能否科学预判、有效指挥、精准调度,确保游览过程安全有序,给游客带来更好体验,考验着一城一地的治理能力、管理能力。或许在这个意义上,旅游热门目的地暴露出问题和短板,并非完全是坏事。关键在于能否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能否拿出有力有效并且举一反三的改进举措。
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办法,给游客更通畅的旅途、更优质的服务,不仅需要热门城市下绣花功夫、练好内功,也需要政策制定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交通部门以及其他希望变成“热门”的城市等主体共同努力,做大文旅产业的蛋糕,给消费者更多、更好的选择。
同时,在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完善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也要精确算账,不能一味贪大求全、不顾实际、不惜成本。我们也看到,一些热门地区旅游旺季和淡季分明,如果完全按照旺季进行投入,固然能避免旺季时资源“挤兑”,但淡季时是不是就造成了浪费?还有一些地区,自身不具备发展某一类旅游项目的条件和优势,盲目上马项目、扩大基建,最终却没能吸引足够的游客,导致门可罗雀,落得一地鸡毛。这些现象同样值得我们警惕。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促进地区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造福广大游客,也造福本地民众。
守护好压岁钱的本义和美好初衷,不让它转变为一种苦恼和负担,显得尤为重要。偏离初衷、不断飙升的压岁钱,让不少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经济压力倍增,“压”出了经济负担,同时助涨了攀比之风。现实生活中,根据自身经济情况给压岁钱,不攀比、不跟风、不过度,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实际行动。在广东不少地方,“派利是”只讲“意头”不比金钱,五元、十元,多少随意心到即可。广西河池一个村里的小孩挨家挨户拜年,大人提前准备好2元利是。类似做法受到欢迎,无疑是这种共识的集中体现。而在一些地方,压岁甚至不必用钱,压岁书、压岁小礼物等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这也启示我们,钱不在多少、礼物不拘厚薄,一个个节日仪俗恒久流传,是因为其背后流淌的文化基因、饱含的真心真情为人们所珍视。
24小时营业,蔬果,鲜肉,水产等等一应俱全;富有创意的墙绘作品,将市场点缀得斑斓多彩……菜市场有烟火气,富人情味,满足了广大市民菜篮子的需求,是很多人心中最佳治愈场所。虽然网购越来越方便,但仍有不少人,愿意去菜市场购物。听听不同口音的叫卖声,闻闻来自山野河湖的味道,看一会儿顾客与摊主的讨价还价,从中感受热烈生活迸发的力量。近年来,全国多地积极改造老旧菜市场,让菜市场有了更加整洁的环境。一些菜市场主动丰富销售产品,根据消费需求,延展社会服务功能,赢得不少新顾客和回头客。菜市场的变化,折射美好生活的日新月异。期待各地建好运营好,这一家门口的民生工程,以更优质的产品、更合理的布局、更丰富的业态,增强居民消费体验舒适度,确保大家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最近,甲辰龙年将至,“冰墩墩”换上新装扮、解锁“新皮肤”,以龙年新春特别版“龙墩墩”的形象回归。当熟悉的国宝熊猫头顶长出龙角、身披龙年“战袍”,憨态可掬又威风凛凛的“龙墩墩”,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年味。“龙墩墩”能够出圈,在于其一头连接着过去,一头连接着未来,既延续着人们心中的冬奥情怀,传承奥运精神,也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展望,书写新一季的冰雪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深度赋能文体旅融合发展,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会涌现更多像“冰墩墩”一样“圈粉”又“圈心”的新晋“顶流”。
路怒很容易,后果很严重。因排队通行问题引发口角,近日在徐闻港,一名男子拦住他人车辆进行辱骂,并用拳头打砸车辆引擎盖。目前该男子被行政拘留10日,并罚款500元。路怒源于路途中面临的各种压力。生活中的不顺,也会成为诱因。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下车辱骂他人并打砸车辆,都不是理性行为。车德缺失,损人害己。出门在外,得学会调整心态,通过合适方式,排解不良情绪。据预测,今年春运期间,将有72亿人次自驾出行。保一路平安,前提是守规则,强化法治观念;讲礼让,多一些换位思考。各地交通管理部门,则要用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解决区域性、局部性、即时性拥堵难题。道路交通环境更加良好,更多人养成文明出行的习惯,交通出行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才能持续增强。
广东珠海斗门区白石小学,近日举行散学典礼。学生们获得了两三米高的甘蔗,300斤白萝卜,还有250斤蕉芋、150斤大米等等重达1600斤的“食”在礼物。这些接地气的奖品,是孩子们利用劳动课或课余时间,在学校“耕读园”的耕种成果。从体验农耕,到收获分享,1600斤的奖励,是对学生辛勤付出的肯定;也让劳动最美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挥洒汗水,才能理解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好的劳动教育,能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鼓励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培养各种技能,类似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多多益善,让孩子们在劳作中,充分感受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谢明波,高考语文名师,专注高考语文考试研究与教学,连续十三年高考班授课经验,授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独立编著由清华大学出版设出版的高考语文畅销备考书籍《高考语文十年真题考点精讲与分类详解》(连续九年再版)《高考作文实战技法全解》《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全解》《18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等,多次再版,深受学生欢迎,帮助众多学子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提升成绩,圆名校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